近日,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在国际空间站上发布了一条推特,引用中国古文,书写太空诗意,引发热议。


运载学部2201班硕士生崔远航同学有感而发:这是以极其凝练华美的汉字精准书写出人类共同的快乐。即使跨越1600余年,便是远隔万水千山,纵然不同族裔人种,美伦美奂的中华文化仍然可以找到知音。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越是饱含原始情感的美好,越能找到异域、未来的知音。再回看拍摄的渤海湾和北京太空照, 这是何等的浩浩荡荡!何等的华丽绚烂!依靠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才使得我们未来一代感受到宇宙之美,之磅礴,之浩瀚!作为中国未来一代的航天人,少年强则航天强,航天强则国强!我们要争取每一分每一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逐梦“星辰大海”!

中白学院1901班夏博涵同学观完此闻,不禁感概。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配上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拍摄的渤海湾和北京太空照。何此波澜壮阔!何此绚烂绮丽!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此盛世美景,古人的优秀感悟和精神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依旧神采奕奕,令人拍案。中国无数伟人的梦想与期望,在我们这一代逐渐被实现,被接近。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更应以心系环宇兮,巡天遥看三千河的精神要求自己!神舟于天空中遨游,蜉蝣在宇宙中升腾。吾辈应自强不息,务实奋斗,即他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赴九州,问苍穹,跨越星辰大海,探索永无止境!

夏博涵同学(右一)参与“连理”卫星模样件装入“连理”卫星部署器正样件的地面联调测试
运载学部强基2101班曲昶好同学颇有感触。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中国人的宇宙观被一位意大利宇航员带上了太空,走入大众的视野。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追求一种洒脱独立于世外,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人类先哲对于天地时间的思考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追求宇宙的真理。2014年11月23日,克里斯托福雷蒂搭乘运载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由此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而后在轨飞行200天。今年4月至今,克里斯托福雷蒂正在执行她的第二次航天任务。此次国际空间站飞经中国上空时,她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来形容眼前的浩渺宇宙与地球风光,表达愉悦的心情。她还附上意大利语与英语翻译,帮助更多外国友人理解这句中国古文的含义。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人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先贤文章中的山川宇宙。科技、人文、生活,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说人文是骨骼,生活就是骨骼上的肌肉,那么科技便是贯穿全身的血液,为身体提供新鲜的元素,为机体发展提供蓬勃的动力。人类自古以来对于浩瀚宇宙的渴望与好奇一步一步引导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不断发展,以至于有今日意大利宇航员借中国先哲的文章俯瞰地球,为王羲之酒后畅想宇宙打上了精彩的注脚。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旋随新叶起新知”的日渐日新的探求精神。

微电子学院2204班袁珩轩同学有感而发。意大利宇航员Samantha的一篇推文,在国际空间站拍摄的渤海湾以及北京地区的照片与配文火了。壮观的景象已然使人不舍得挪开目光,而当我移目配文时,更令人惊喜。这是一段中文和一段英文,中文是每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段话出自书圣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序集序》,是古人瞻仰大自然壮观景象时,发出的由衷感叹。我不仅为地球的壮丽所震撼,更为这一跨越了上千年时间,千差万别的文化之间的浪漫邂逅所打动。中国古代文人对大千世界的感慨,与深受罗马文化影响的当代意大利宇航员产生了深刻共鸣。这是科学与人文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古代与现代的共振。当王羲之在兰亭仰望宇宙时,恐怕想不到有一天后人能在太空真正地“俯察”大地,但今天,航天人秉持着与他一脉相承的探索精神、实干精神与浪漫情怀,筚路蓝缕,终于成就了航天大国强国的梦想。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精神、这种情怀,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文化,传播得更为广远,影响得更为深广。“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Although times will change and things will be different, the cause of inspiration will always be the same.

建工学部创新班2202班王浩森同学分享其感想。巅峰之上,共创辉煌。在距地面几百千米的太空中,一位意大利女航天员用王羲之的诗句写下了她的感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虽然王羲之早已仙去,但他饱览万象的感慨却依然流传千年,在如今仍发散着它的魅力与温度。穿越古今,融贯中西,“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来行,何由考之?”现在这些问题似乎都已得到了答案:“天问”探火,“嫦娥”登月,中国航天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界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以长江为凭,让黄河作证,中国人民正在航天事业长足进步中书写璀璨华章,中国青年也必将续九天魂梦,绘奋进青春!

建工学部创新班2201班王浩同学思绪翩翩。意大利宇航员Samantha的推文让世人惊喜,其中引用王羲之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来刻画绚丽夺目而又旷达深邃的俯瞰之景。当沉淀千年的古墨文香穿越时间与空间与广阔的宇宙共舞时,我们不但感受到华夏古人对穹宇之大的思考之美妙,同时深切地体验到宇宙是何等广袤与浪漫。我不禁回想起中国从古至今对于宇宙的探索和对航天的梦寐。从古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的宇宙观,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古人对于宇宙始终有深邃的认识与思考,而嫦娥奔月,鲲化为鹏等代表着古人对航天的幻想。世事变迁,到了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航天的浪漫成为现实,是“嫦娥”奔月,是“羲和”逐日,是“祝融”探火,是从地球到中国空间站“天宫”需要跨过的400公里,是“中国天眼”收获讯息的137亿光年。如今的航天人继承着对于未知的幻想与探索,又有着对于科研的严谨与创新,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当我看到Samantha的推文时,充满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期待我大工学子秉承自信,将中国航天推向新高度!
